“十一五”改革突破三大障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围绕消除这三大障碍,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一五”期间,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
  ——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马凯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
政府报告传递五大信号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赞扬。梳理报告中的关键词和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出政府工作贴近民生,贴近实际,科学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真诚回应百姓期盼的务实态度。
     ——国家投入造福亿万百姓。报告提到国家“投入”的有20处、“支出”有8处,涉及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等,无不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直接联系。今年中央财政仅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到3397亿元,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251亿元……
    ——多项改革措施“剑指”深层次矛盾。改革愈是艰难,决心愈是坚定。报告中前后出现83次“改革”。提及“体制”的有29处,也与改革密切相连。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新的预期目标力促科学发展。报告在提出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时,首次列入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这一新指标,这相对于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限制性指标。目的是要从节约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中求发展,从创新中求发展。
    ——新颖的报告形式凸显立足当前的深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不同,合并报告年度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说明,三分之二的篇幅讲年度工作,三分之一的篇幅讲“十一五”规划纲要。采用这一新颖的形式,是为了突出解决老百姓最急迫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清醒的认识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民生难题日益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报告既总结成就,更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5个新问题,以此作为今年8项工作的着力点。报告有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农村基础建设须规划先行
安徽省建设厅厅长   
    推进安徽的新农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农村住宅、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内容,这正是我省建设系统今年和“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刚刚闭幕的省人代会上,代表们对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对新农村规划编制非常关注,这实际上揭示了新农村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的内在要求。因此,抓好新农村基础建设,必须首先要做好规划工作。
    就操作层面而言,在启动阶段要做好全省村庄布点规划。布点规划要解决哪些村庄要保留,哪些要优先发展。对于过度分散、自然灾害多、不适宜人长期生活居住的村庄,应通过规划引导,逐渐消失。从规划上减少农民一生要建几次房,真正使农民做到长居乐业。根据我省农村实际,我们提出三种新农村规划的类型,一是老村庄改造型,主要通过实施村庄整治,进一步完善设施,优化村庄布局,逐步拆除危房、破旧房,优化村庄环境。这类村庄居多,占全省村庄总数的90%左右。二是保护型,对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要在这次规划中切实加以保护。加强生态保护,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三是新建型,主要是结合国家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抓好“千村百镇”工程,我们在规划上对镇、村要进行分类指导,按照商贸型、乡镇经济主导型、交通热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工矿型、城郊卫星型、生态型、社区功能型等因地制宜编制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做到“五个结合”:与壮大发展县城经济相结合;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相结合;与启动农村市场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目标,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比例。镇、村的规划都要紧密围绕这个宗旨,服务这个宗旨。规划不仅是规划农民的住房,要着重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的村庄还要考虑幼儿园、敬老院、学校、卫生院和文体设施等,努力让农民逐步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质量水平。 
    为保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应遵循如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2)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发挥农民积极性。同时,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地方风俗民情和农民生活习惯。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也要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3)从当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可以快一些,已经实施撤乡并镇的可以快一些。农村基础工作好的可以快一些,农民积极性高的可以快一些。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不搞拔苗助长。新农村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不能搞运动。全省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以“千村百镇”为突破口,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和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各地的试点一定要认真把关,防止不具备条件,一哄而上。(4)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新农村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尽量少占耕地。(5)体现特色,弘扬个性的原则。不能套用编制城市规划的办法编制农村规划,切实反映农村特色、农村风貌、农村内涵。平原、山区、丘陵地区在规模和布局上要有区别,不仅体现在地形、地貌上,还要体现在地方文化、地方风俗上。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只见新村,不见新貌”。特别要注意当地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
评价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可行,归根结底要看“三满意”,即农民满意、村委会满意和政府满意。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这样的规划才有可能实施,起到指导建设的作用。在这“三满意”中,农民满意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谋福利,当然首先要让农民满意。要使农民满意,首先在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农民的吃、穿、住、行安排好,要在规划中反映农民的愿望,考虑农民的要求,关注农民的权益。这些都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村庄规模多大为好,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要不要集中?怎么集中?都要听农民意见,农民愿意就可以适当集中,农民不同意就不要勉强。如果强行集中,农民种地、育林、采茶来往都很远,生活起来不方便,好看不中用,农民怎么能满意呢?同时我们要看到,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并小村为大村,对于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更科学经济地提供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用市场规律的办法来推动,关键要认真考虑农民的利益,努力让农民满意。农民不满意的规划就是不合格、不可行的规划。比如,我们编制新农村农民建房图集,发给农民,推介给农民建房时参考使用。过去的做法是通过设计竞赛评出的方案入选农民建房图集,并给予评奖;现在则改变为要求各设计单位和建筑类大专院校都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为农民建房提供图纸。这些供农民建房的图纸方案能不能得奖,主要看方案有多少农民建房使用,农民喜欢的、农民建房使用率高的方案就可以重奖。并且,编制新农村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能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只有这样,“以人为本”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从规划与实施看,总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应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是新一轮农村的大拆大建,而是一个要求全面的长期任务,需要用极大的努力和比较长的时间。各地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首先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见效快的事情抓起,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形成累积聚集效应。有条件的可以快一些,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创造条件逐步实施,千万不要搞大拆大建。我们建设部门要对新农村建设有激情,量力而行;对农民兄弟有感情,尽力而为。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部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和信息共享制度,促进信用信息公开。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主要包括:工商、税务、海关、外汇、质量技术监督、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执法和管理部门,通讯、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部门,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这些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和信息共享工作。一是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各部门要结合部门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行业或部门基础数据库。要广泛收集和及时加工处理监管对象身份和经营行为的信用数据,建立行业或部门内部共享的数据库。同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在此基础上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向其他执法部门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在执法和履行公务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明确对信用市场的监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抓紧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当前,要根据信用服务业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独立、公正、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企业。一是规范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这三类企业,要在整合已有企业的基础上提高企业从业水平,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加强管理。同时提倡适度竞争,限制垄断,鼓励业务向规模大、实力强的公司集中。二是重点抓好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置比较严格的资质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防止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三是抓紧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体系。要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抓好起步阶段的标准制订工作,确保资源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四是建立对信用服务企业的惩戒机制。对不遵守行业规则、自身不讲信用的信用服务企业,出现失信行为、造成严重损失的,不仅要承担无限责任,还要令其永远不得再从事这个行业。
    第三,严厉打击商业欺诈,推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20058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要按照有关部署,配合作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反商业欺诈的长效机制。一是逐步完善反商业欺诈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堵塞法律和制度漏洞,为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行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联合监管。三是抓紧构建反商业欺诈预警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和联合监管,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反商业欺诈预警监管、执法协调和社会联防体系。四是加强反商业欺诈的宣传教育,通过“百城万店无假货”、“价格计量信得过”、“价格诚信”、“守合同重信用”、“质量诚信”、“诚信纳税”等诚信创建活动和“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倡导守法经营、明礼诚信的社会价值观。五是发挥好消费者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制约侵权行为,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