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 |
――访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 |
建筑时报记者
马 丽 |
|
|
安徽正在追寻奋力崛起之路。中部崛起、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定会推动安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横向比较,安徽建筑业与浙江、江苏等地仍有不小的差距。针对这一状况,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提出了打造“徽匠”新风采的理念,在全省建设系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 |
记者:您最近提出要打造新“徽匠”,展现“徽匠”新风采。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您是如何想到要从“徽匠”的角度来思考安徽建筑业的发展。 |
倪虹:我来建设厅虽然时间不长,但与建筑打交道已有20多年。通过最近几个月的调研和走访,我心中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在“十一五”期间把我们建筑业的企业、队伍、产品做大做强做好。这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需要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目标和追求。
|
去年国庆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装饰造型,采用的就是安徽的徽派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我们可以从徽商及徽派建筑上得到一些启发。我觉得可以通过提炼徽商精神,打造“徽匠”品牌,来振兴安徽建筑业。 |
记者:徽派建筑为什么值得您如此关注?徽匠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
倪虹:徽派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几百年的徽派建筑看不到“豆腐渣”工程,而且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徽派建筑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从徽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许多长处。如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还有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 |
徽派建筑艺术细腻繁复,每道工序都要熟稔于心,一斧一锯一凿的力度和方位都要精确把握。那些石雕、木雕和砖雕,就需要工匠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徽商营建住宅时,为了获得更好的雕刻装饰,往往举行打擂比赛。身怀绝技的不同工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体合力,建造出完整上好的建筑产品。安徽工匠既然这么有本事,我们就应该唱响新一代的“徽匠”。 |
记者:安徽建筑业的现状总体水平如何?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建筑业还存在哪些不足和差距? |
倪虹:安徽建筑业目前总体上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十五”期间,我省建筑业实施了质量兴业、科技兴业和输出兴业三大战略,保持了建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五年共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73亿元,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全省建筑业企业有3000多家,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168万人。建筑劳务输出是我们的一大亮点。仅2005年,输出规模就达到65万人,劳务收入超过50亿元。 |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安徽建筑劳务队伍的市场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与一些建筑大省一时还难以抗衡。正如古老的徽匠默默辛勤劳作,廉价出卖自己精巧的工艺一样,尽管如今的安徽不乏战斗力强、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建筑劳务队伍,但由于市场意识弱、品牌队伍少、技术等级低,使得在省外建筑市场竞争中往往充当打工者的角色,企业经济效益低,“徽匠”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
记者:安徽建筑业发展准备采取什么战略?有什么具体目标? |
倪虹: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时期。目前,安徽的城市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未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安徽建设行业提供了机遇。未来五年是安徽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的五年,也应该是安徽建筑业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我们必须实施建筑业跨越发展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扶优扶强扶专扶特,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安徽企业品牌。计划到2010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培育1-2家年产值达50亿元的企业,10家年产值达20亿元企业,5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40%以上;按现行资质标准,特级企业达到3—5家,一级企业达到150家,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80万人,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到1000家以上。 |
记者:安徽建筑业有哪些特色?通过什么途径来重塑“徽匠”品牌? |
倪虹: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皖人勤劳聪慧诚信的优良品格。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到处活跃着“皖军”建筑业队伍。2005年我省进京企业队伍规模达18万人。无论是北京奥运工程,还是上海世博工程,都凝聚着新徽匠们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此外,安徽建筑企业正以开放的姿态,进军海外,在亚洲、非洲、欧洲数十个异国他乡,活跃着皖籍建筑工人“淘金”的身影。 |
安徽建筑劳动力资源丰富,一些地方劳务特色明显。如合肥、六安、马鞍山、芜湖、蚌埠、安庆等江淮、沿江地区的结构技术,巢湖地区和县、无为等地的内外墙面抹灰、装饰技术,黄山、池州等地区的木、石制作、园林古建技术,肥东、六安、舒城等县的混凝土、砌筑技术,萧县的防腐保温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要素分散在各个劳务企业,而劳务企业规模小,等级低,造成市场综合竟争能力不强。 |
通过重塑“徽匠”品牌,弘扬徽匠的团队精神,将古徽州地区特有的地域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到整个安徽建筑劳务队伍,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对内形成群体价值认同,有利于整合资源,使建筑劳务企业做专做精;对外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市场知名度,使建筑劳务企业更多地占领国内外市场。 |
记者:要提升安徽建筑业水准,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请倪厅长谈谈这方面的思路和想法。 |
倪虹: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有一个绿色GDP的概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给建筑业带来了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靠科技进步,但重要的还是制度上的创新。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为了使规划符合实际,我们派了800多名设计人员下去调研,拿出了237个方案,面对面听取农民的意见,最后定了107个方案,很受群众欢迎。 |
关于建筑及建筑产品,也要创新思维。要从产品生产过程扩大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只知道造房子还不够,还要知道卖房子。从建筑施工活动为主转向经营建筑产品。积极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努力开拓房地产市场,实现从徽匠到徽商身份的转变。传承“进取、创新、合作、诚信”的徽商精神,以徽匠的职业精神,一定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打造百年老店。 |
记者:讲到建筑产品的质量,监理的好坏无疑是重要因素。监理同样需要创新。倪厅长对此有何新的见解? |
倪虹:谁对产品质量负责,是个重大问题。目前监理的有关法规可能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合伙人制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负的就是无限责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目前我们监理负的只是有限责任。监理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靠的是人才合技术优势。如果强化建设监理公司的责任地位,从担负有限责任转向无限责任,真正为业主负责,对工程项目终身负责,一定能提高监理公司的竞争力,打响自己的品牌。 |
建筑业如何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
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秦玉文 |
虽然有专家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容量最大的建筑市场。但要使建筑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还要继续做出很大努力。综合各方意见,主要是: |
一、调整行业组织结构。针对我国建筑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应逐步减少大型企业的数量,增强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促使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专业性中小企业的比例为1:3较为适合。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培育出一批具有科研、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利用规模优势集约资金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承包能力,促使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促使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转向公路、铁路综合、水利水电、送变电等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专业。并建立完成单位工程的施工承包企业和完成生产任务的专项分工施工企业两个层次。 |
二、开展技术创新是推动建筑产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方面加大力度,使中国建筑产业从依靠增加人力发展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领先科技进步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在这方面,要制定建筑产业发展的科技规划和技术政策,建立和完善建筑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机制;要加大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倡导在建筑设计、施工及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时代企业创新的研究;同时构建国际通行的质量、环保和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规定所有建筑企业必须在指定期限内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安全认证和环保认证。 |
三、必须提升人才素质,改变陈旧的人才选择机制和使用机制。必须打破人才使用的部门所有制和终身制,坚持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强化人员分流和优化人员结构的制度改变,大力提高建筑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积极探索稳定人才的任职制度和分配制度,在分配制度和工资待遇上有重大突破,主动吸引国、内外建筑专业人才。 |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环顾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在各自的主营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业务支撑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市场互补性强、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 |
五、着力发展主营业务,开展资本运营。目前我们的许多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多元化经营作为一种分散经营风险、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这也许无可厚非。但必须重视的是,实际上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搞多元化经营同样要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导致经营失败,失去原有的产业优势。向技术密集与资本资源叠加型方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高,所需劳动力和手工操作人数比较少的企业;而资本资源型企业一般是指具有资本经营特点和资源优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紧密,管理密集和科技先导特征明显的新型企业。这里,首先要积极发展资本运营。通过产权结构调整、内部资产重组、组织优良资产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资本运营渠道。其次,实现资本与实体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把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投者和承包商为一体,通过融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积极探索采取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T)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内外的路桥、能源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都有成功的实践。 |
六、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管理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建筑业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比如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络建设等。建筑产业是一种服务贸易却又是传统产业,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它面临经营管理模式上的深刻革命。电子商务在我国建筑产业的应用目前处于空白,我们应及早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企业的创新。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通过网络进行生产协调管理,从网上获取经营情报,并利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项目的全过程运作,推动建筑管理流程的创新。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相应的加大信息化建设,抓紧落实建筑产业信息网的建设。 |
七、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了把建筑企业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管理,目的是建立公平、有效的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产业和行业服务的质量,推进建筑生产和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不是过多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和生产活动。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多职能应向专业人士组织转移,要充分重视专业人士组织和行业协(学)会在行业自律和市场管理中的作用。政府对各市场主体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其方式为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专业人士组织辅助管理等,而不是以言代法,政、企不分,暗箱操作,包揽一切。所以,首先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其次扶持工程咨询行业,明确专业人士组织和行业协(学)会在立法、执法及市场监管和协调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的得力助手;再就是必须完善行业法律体系,建立建筑法规修改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对法规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和对法规进行修改,改变法律滞后于建筑产业发展的状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