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
  召开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目的是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支撑和引领城乡建设健康发展。保兴同志将作工作报告,请认真贯彻落实。现就“十一五”建设科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系统负有重要责任
  党的十六大提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多方面专家编制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央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和中央决定。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共有11个重点领域,其中有8个重点领域与我们密切相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是其中之一。城镇化的内容第一次列入国家科技规划,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城乡建设科技工作确定了目标和任务。“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发展,以城乡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互相协调;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以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以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建筑技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具体确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二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三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四是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五是城市信息平台。这五项重点任务,既是针对现阶段我们遇到的十分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是针对今后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还有能源、环境、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七个重点领域的重点任务与城乡建设有关。例如:在能源领域提出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在水的领域提出加强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在环境领域提出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提出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提出重点研究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露等应急救援措施。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设部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就落实国家科技规划做了统筹部署,分解了目标,明确了任务。建设科技规划是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为了推动重点任务的完成,国家将组织实施16个重大专项,建设部将作为负责单位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同时,还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组织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公共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我们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确保《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实施国家科技规划为契机,以技术攻关为支撑,促进建设科技规划的实施,以实施建设科技规划保障国家科技规划任务的落实,完成好“十一五”期间的各项任务。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
  二、全面贯彻科技发展方针,推动城乡建设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这个战略决策,就要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上来,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央指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这十六字方针,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是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将这个方针贯穿于建设科技工作的全过程。
  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我国科技贡献率的平均水平是39%,还比较低。建设事业的科技贡献率,建筑业为37%,房地产业为38%,市政公用行业为36%,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这是我们的差距。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城乡建设涉及的系统是一个传统产业集群,科技工作基础弱、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整体技术素质低,创新能力建设滞后,我们遇到的资源环境压力,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制约。依我们现在的科技资源和能力,不可能全面出击,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辩证思维,整合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应用于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以资源、能源、环境领域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这三个领域的技术。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两大矛盾,其中一个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还会更加突出。建筑业、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政公用事业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重大。我们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特别是集成创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主要创新形式。这是由行业的特点所决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为以工程和设备为依托的集成创新提供支撑。在集成创新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创新成果,提高整体水平。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贯彻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和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城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城镇建设发展总体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突出。土地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建筑能耗,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城镇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污水再生利用进展缓慢,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低,城镇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方式落后,公交优先战略尚未全面落实。城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城镇综合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城镇的承载能力,影响了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切实转变城镇粗放式发展模式。要以城乡规划为手段,调控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要下大力抓好建筑节能工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为依据,加强监督管理,降低终端能耗,扭转建筑用能居高不下的局面;要以建立完整的技术工艺体系为基础,建立污水、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要以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主导,建立结构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紧紧抓住上述四个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以通过在重点领域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带动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抓好建筑节能和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思想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呈现上升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用能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乡建设担负着降低能源消耗的艰巨任务,必须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产品,转变消费观念,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缓解由于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研究制定节能经济激励政策。要根据《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从财政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节能。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建筑节能和坚持公交优先发展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带动资源节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建筑节能潜力大、任务重。当前建筑用能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建筑用能需求增长快。我国城乡现有建筑面积总量400多亿平方米,而且大部分是没有保温隔热措施的高能耗建筑,再加上每年新增15-16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建筑用能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成为用能大户。二是节能潜力大。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从现在起,要采取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推动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标准,以政府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和运行节能为突破,带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组织实施国家十大节能工程的建筑节能工程为重点突破,到“十一五”末,建筑节能工作一定会出现新局面,为实现到2020年节约3~4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8亿吨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地要加大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标准执行率。我国三个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国家标准均已发布,各地要参照国家标准研究制定地方建筑节能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各地还要根据重新修订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监管,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稳步发展。
  实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依靠公共交通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出行的需要,是发挥城市功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客观需要,也是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实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要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公交的发展。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公交规划,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要进行体制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公交行业的改革,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公交建设资金渠道,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要加强市场监督,规范经营行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各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运价以及用地等方面扶持公交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强化管理手段,建立符合国情的调控机制。世界各国政府在能源领域和公交领域都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在财政、税收、金融和公共管理等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予以调控。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政策要求,加强与本地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
  五、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建设系统科技进步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城乡建设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贡献,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要努力建立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集合起来共同推动建设科技工作。
  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国家创新型战略和部署的指导下,结合建设科技实际,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要重点引导和扶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骨干,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依托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有机结合,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的科技资源,加强基础研究,为应用开发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要充分依靠专家,发挥专家在重大问题决策、重大政策制定、重大危机处置、重大战略研究中的咨询作用,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要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集中地方和区域科技资源,着重研究开发行业发展中带有明显地方特点和需求的技术,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体系的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各具特点的创新体系之间要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协调发展的良性的互动机制,尤其要注重军民创新体系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军民互动、军民共享、军民协调发展的创新局面。
  加快建立网络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引导他们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能够交给中介机构做的事情,政府管理部门就要完全交给他们,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和各类事业单位的作用,使他们担当其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形成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稳定的联系和互动机制。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需要。现阶段,主要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垃圾污水、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领域,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并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运行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政府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管理的水平。
  积极实行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战略是国家推动科技进步工作的三大战略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对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一项技术或是一个重要的科技成果上升为标准,说明比较成熟了,可以在工程上应用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个环节就有了技术依据,也就具备了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因此,标准管理部门要加快标准的制定修订,及时将成熟的创新成果制定为标准规范,以标准为手段推广科技创新成果,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促进建设领域科技进步。
  同志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的实施,必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勇于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促进城乡建设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本文为汪光焘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加快我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企业为主体的新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许多建筑业企业正通过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竞争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激励机制;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尚不完善;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普遍缺少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勘察、设计、施工阶段的技术创新活动相互分离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业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建筑品质,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推进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应当根据建筑业生产特性,坚持以构建合理机制为目标,以制定技术经济政策为手段,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竞争促发展,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规范市场,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激励环境。
  到“十一五”期末,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基本形成工程技术咨询体系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技术市场体系;在主要工程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型专业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建筑业科技贡献率提高6-7%,劳动生产率提高10%。
  三、建立健全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工艺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以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服务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建筑技术转移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权属保护和有偿转让为动力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建筑技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采取切实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和工法。要依法保护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案、勘察设计成果等知识产权。推进建筑技术市场取向的改革,以工程项目为平台,培育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切实发挥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工程设计咨询是建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发挥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工业设计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工业项目设计中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贯穿工程设计全过程,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和项目建成后的综合效益。建筑设计企业要不断开发新型建筑体系,设计工作中既要充分考虑结构安全、建筑外观、使用功能,又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
  六、改革现行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逐步改变设计与施工脱节的状况,实现设计与施工环节的互相渗透,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效益和技术水平。大型工程设计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能力,大型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图深化设计能力,发展各类专业施工详图的集成设计能力。大力发展兼具设计施工能力的专业承包企业,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在积极推行工程优化设计的同时,稳步推行初步设计文件作为招标文件编制依据,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总承包模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施工图设计,并全面承担质量、工期、造价控制责任。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国有企业控股投资的大型工业交通项目,应当率先试行含施工图设计的工程总承包方式,率先推行优化设计和设计咨询,提高投资效益。
  七、引导和推动建筑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力发展整体装配式结构技术,提高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定型化程度,加大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生产比重。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施工现场装配和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效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绿色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节约型工地,在施工过程中节约使用煤电油气等资源,降低建筑施工能耗。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专业承包企业要大力开发专有技术和产品,形成设计、施工安装一体化服务优势;劳务分包企业应重点改进施工工艺,推广应用各类专用小型施工机具,减少手工作业,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八、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资金扶持等,支持企业开展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市场需求的建筑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综合课题的研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配置专业研发人员,设立实验室和中试基地,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研究,作好技术储备。企业要加强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信息平台。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加强系统集成研究。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全面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建立并完善协同工作模式、流程和技术标准,尽快实现企业商务电子化、经营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的高效反应、决策、运转机制。重视既有建筑改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尽快形成成套技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应成为建筑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平台。
  九、发挥技术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管理体制,加快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的转化进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标准编制前期研究,广泛吸纳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制订、修订,缩短编制周期,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对工程上拟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又没有国家技术标准的,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或工程试点。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推广使用和限制、淘汰技术目录,强制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鼓励骨干企业加强技术积累与总结,积极制定企业标准。
  十、加速建筑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制度,建立起建筑科技人力资源交流、培训、考核鉴定的社会化平台,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建筑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调整建筑业科技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的改革,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各类企业要制定本企业的人才战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加速培养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探索企业核心骨干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符合企业实际、行之有效的各种激励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
  十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
  坚持政府规范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要逐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在企业资质标准和工程质量标准中,应进一步体现企业管理技术、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企业效益等内容,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项目招标和设计方案评选中,要将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政府投资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国内企业具有工程需要的主要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应优先选用国内企业。在建设系统组织的各类优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项的评奖标准中,要将技术创新水平作为主要指标,确保各类奖项的科技含量。要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和工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技术进步指标和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企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活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和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经济保证。
  各地、各有关单位和行业协会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规划,加强工作指导、协调和落实,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六年七月十一日